健康课堂
您的位置:首页健康课堂

骶骨长出“尾巴尖”,不是“返祖”是得病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15日

  【核心提示】尾巴本是人类进化完成后已经消失的身体结构,然而却有一些人会在脊椎末端的骶骨位置长出一截“尾巴尖”,有人戏称是“返祖”,真的如此吗?市第五医院肛肠四科主任王常生表示,这其实是在骶尾部臀间裂的软组织内生成的一种慢性窦道或囊肿,由于内藏毛发是其特征,被称为“藏毛疾病”,其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在毛发浓密或肥胖者中多见。该病是一种少见的皮肤疾病,症状与“疖”、“痈”、“肛周脓肿”、“骨结核”等疾病相似,因此容易误诊;又因其脓肿穿破后可暂时愈合的特性,往往得不到患者重视而延误治疗,进而引起反复感染并形成骶尾部急性脓肿伴疼痛,还会形成窦道或瘘管,不仅影响患者生活和工作,还会增加愈合难度。少数藏毛窦经久不愈,有刺激皮肤发生癌变的可能。

  骶骨长出“尾巴尖”,不是“返祖”是得病

  为啥好端端会长“尾巴”?

  王常生主任表示,目前公认的藏毛疾病病因有两种,先天性方面是由于髓管残留或骶尾缝发育畸形导致相应区域皮肤下蕴藏包涵物;若是后天,则一般是由于损伤、手术、异物刺激和慢性感染引起的肉芽肿疾病。相对来说,由外进入的毛发是主要病因。由于臀间裂有负吸引作用,可使脱落的毛发向皮下穿透,而毛发长入皮肤或皮下组织使囊肿容易感染,窦道不易愈合,因此该病多见于毛发旺盛、皮脂过度分泌、臀间裂过深和臀部常受伤的病人,例如汽车司机骶尾部皮肤常受长期颠波、损伤,可使皮脂腺组织和碎屑存积于囊内,引起炎症。

  “对于患者来说,藏毛疾病很容易与一些症状类似的疾病混淆,但有经验的医生还是能够发现明显的不同。”王常生说,例如疖生长在皮肤,由皮肤突出,顶部呈黄色,病灶局限;痈有多个外孔,内有坏死组织,可理解为多个疖相连形成;肛瘘的外口距肛门近,瘘管行向肛门方向,触摸有条索状物通往肛门,肛管内有内口,有肛门直肠脓肿病史,而藏毛窦的位置比较靠上,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尾巴”的位置,其走行方向,多向头侧,很少向下;结核性肉芽肿则与骨相连,X线检查可见骨质有破坏,身体其他部位有核病史。

  万一长出“尾巴”该咋办?

  王常生主任介绍,藏毛疾病出现临床症状时主要通过手术治疗,若有明显炎症,应先行有效的抗菌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择期手术治疗。目前常用手术方法主要有四种。

  病灶切除引流术。适用于患病时间长,病变范围大,伴窦道感染的患者。手术区创面引流通畅,不易继发感染。但术后痛苦大、创面大、瘢痕大、术区不耐磨、恢复时间长。

  切除袋形缝合开放引流术。适用于只有单个窦道且位置较浅的患者。手术方法简单,创面引流通畅,患者痛苦小;但病变组织切除不够充分,术后存在复发之可能。

  切除一期缝合术。适用于单一窦道,病变范围小,无感染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疼痛轻微,术区瘢痕形成小;但术区缝合处张力较大,切口裂开及局部感染发生率较高。

  皮瓣转移成形术。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方法包括弧形皮瓣成形术、Z形皮瓣成形术、菱形皮瓣术等。以菱形皮瓣术为例,其有减少出汗、减轻手术瘢痕、减少皮肤浸渍和碎屑聚集、术后复发率低、患者伤口恢复快等优点。

  藏毛疾病术后该注意啥?

  王常生主任表示,随着诊疗方式的规范化及皮瓣技术的成熟,近年来藏毛疾病的诊疗重点已逐渐由降低复发率转向控制术后切口感染及裂开。藏毛疾病属于慢性感染性疾病,而病变又多位于臀沟处,术后伤口常因臀沟两侧皮肤的挤压而无法保持干燥;为彻底切除病灶,术后创面往往较大,中线部位皮下无肌肉组织附着,血液循环较差,骶骨后方容易形成腔隙,为伤口积液、裂开及继发感染提供了条件。因此,一般情况下局部创面的护理是开放性骶尾部藏毛疾病愈合的关键。

  在患者术后,医护人员一般会用一些细纱布敷料填塞窦道,确保术后的创缘分开,越平整越好;同时注意局部的卫生,如果发现过多的肉芽组织生长,可以予以刮除,定期随访,一直到创面完全愈合;如果发现创面经久不愈,可以通过搔刮、冲洗保持局部清洁、加压包扎促进创面愈合。除了创面护理以外,应用抗生素也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手段。

  此外,术后饮食最好要清淡,一般禁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果蔬,多饮水,适量运动;保持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骶尾部及肛周的清洁卫生;戒烟戒酒;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的过度紧张,保持心情愉悦。

  【小科普】

  “久坐族”健康度夏有禁忌

  夏季天气炎热,本就是肛肠疾病的高发期,加之职场“白领”经常久坐,易导致血脉不畅,更是增加了肛肠疾病发作的机率。为此,王常生建议“久坐族”尽量注意一些禁忌,以避免肛肠疾病的发生。

  忌过饥过饱。过饥指进食不足或过时不食或饥不得食;过饱指进食次数过多或进食量过多,超过了脾胃的受纳运化能力。

  忌食生冷不洁。生冷不洁之品易损伤脾胃之阳气,寒湿内生,引起腹痛、泄泻、寒湿痢等。

  忌食甘肥厚腻。肥能生热,甘能壅中,厚腻之品助湿碍脾,湿热内盛,蕴结大肠致泄泻;湿热与气血搏结成湿热痢;湿热壅结肛门成痔疾;湿热化火,火毒内生,壅滞肛门,腐肉成脓为肛痈,肛痈溃后易成肛瘘。

  忌过度饮酒。若饮酒过度,酒热之气损伤脾胃,酿成内湿、内热。湿热内盛,成腹痛泄泻、下痢脓血诸症;湿热下注肛门成痔瘘痈;内热熏蒸,灼伤血络致便血;热伤津液致便秘、肛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