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课堂
您的位置:首页健康课堂

便血≠痔疮,也可能是肠道息肉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12日

    【核心提示】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工厂,肠道就是负责养分回收和垃圾排放的车间。由于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垃圾”,肠道相对于其它的器官更容易出问题,便血就是其中之一。而受到“十人九痔”的观念影响,很多人都会把便血认为是十分“常见”的痔疮,殊不知便血不仅仅可能是痔疮,也可能是肠息肉的症状。市第五医院院长杨邢泽介绍,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其中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因此如果出现连续性便血,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便血≠痔疮,也可能是肠道息肉

    警惕肠道息肉在痔疮“掩护”下生长

    在杨邢泽的介绍中,便血是人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多见于大便干结、上火、饮酒后。其实,很多肛门疾病如肛裂、肠道息肉,甚至肛肠肿瘤等都可引起便血。有些却因为没有重视,没到正规医院进行科学检查,导致疾病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那么,痔疮与肠道息肉所引起的便血到底有什么不同?杨邢泽介绍,痔疮引发的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呈鲜红色,而且在平时并不会出血,但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常常混杂在便中间。其次,由于痔疮是曲张的静脉团,所以便血多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有时还会有肿块(静脉团)从肛门脱出。

    大便习惯及形状的改变同样可以看出肠道息肉的“端倪”。一段时间内大便时间、次数的明显与以往不同,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等都要引起注意,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者引起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形状方面,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此外,肠道息肉中的直肠息肉,如直径过大,会导致直肠壁受压,从而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肛门坠胀,………

    健康生活和饮食可有效预防

    杨邢泽介绍,肠道息肉的产生,与日常饮食有着很大的关系,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食物的人患病率较高,辛辣刺激性食物、腌制食物等也与腺瘤性息肉形成有关。因此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肠道息肉的发生十分重要。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由于水果、蔬菜和谷物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素,可以降低结肠息肉的风险,水果和蔬菜还富含抗氧化剂,可以预防结肠癌症,因此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均有助预防结肠息肉。同时,补钙及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同样重要。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吸烟及过量饮酒都会增加结肠息肉和结肠癌的风险,对于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应该减少吸烟和饮酒来降低发病风险;适当运动可增强胃肠蠕动,加速粪便排出体外,保持健康体重;控制体重同样可以降低结肠患病的风险。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工作时坚持劳逸结合同样有助于预防肠道息肉。

    息肉切除后,恢复有讲究

    在杨邢泽的介绍中,肠息肉就是从结肠黏膜表面突起到肠腔的隆起状赘生物,也就是长在肠管内的肉疙瘩。若是恶性,危害自不必说;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变,则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且随着息肉的增大、数目的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因此,手术切除就成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而在切除之后,患者需要在生活中多加注意,才能加速身体康复。

    饮食方面,术后患者第1-2天给予禁食、补液,卧床休息24小时,如无异常,第3-4天可开始进食流食。息肉切除粘膜创面大者,根据情况延长住院时间。对于较大的息肉、无蒂息肉或者范围较大者,必须卧床休息,3日内禁洗热水澡,两周内避免过度体力劳动,同时控制饮食,防止便秘增加腹压,使焦痂过早脱落而出血。

    此外,观察有无局部并发症,如穿孔出血、粘膜灼伤等。以出血最为常见,因创面在1~3周内愈合,术后要常规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有无腹膜刺激征等,避免增加各种腹压。

    “肠息肉容易复发,手术切除后并非一劳永逸,导致肠息肉复发的原因有很多。”杨邢泽介绍,例如依然保持不良的饮食习惯,或者肿瘤的基底切不够干净等。因此患者还要按医嘱定期复查。

    【小科普】

    肠道息肉切除后多久复查

    肠道息肉切除后,导致肠道长息肉的原因或环境没有改变,这片“土壤”还是容易滋生息肉的。有研究表明,术后第一年再发生息肉的危险性远超是正常同龄人,往往直到4-6年后才与一般人群相似。有介于此,肠道息肉切除术后,患者应定期进行肠镜+病理复查。

    一般情况半年内复查1次,若阴性者可间隔1-2年再复查1次。

    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的腺瘤,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内复查,如无残留则半年内再复查,如有残留建议手术治疗或进一步内镜下处理。

    其他非肿瘤性息肉一般可于1年后再复查1次,若阴性者可间隔3-5年复查。多发性息肉一般要求半年到1年内复查。

    肠道息肉最“喜欢”这3类人

    饮食结构不合理的人。饮食结构不合理,偏向重油重盐重口味是很多现代人的通病,然而这类食物对肠道的刺激性是非常大的,饮食经常偏向重口味,长此以往会导致肠道的抵抗力下降,给炎性息肉的增生提供了“温床”。

    爱憋便意的人的人。由于多种外在因素,诸如工作等方面的所致,不少人也经常会有憋便意的情况发生,其实这种做法可是非常容易被息肉“盯上”的!大便长期滞留在肠道内,会变的干结,还有很多毒素,这些都会对肠道产生刺激。

    有家族遗传史的人。有肠道息肉家族史的人也是肠道息肉的高发人群,由于抵抗力较弱,所以稍微一点程度的肠道炎性刺激都会“无力抵抗”,从而诱发肠道息肉的增生,提前预防,也是避免肠道息肉的一个措施。